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多次就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專門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再次明確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承載的新使命,為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全面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泵褡鍙团d本質上是民族文化的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需要推動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需要文化中國的磅礴力量和精神偉力來實現。初心如炬,使命如磐。中華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需要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能力,標識和提煉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其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讓世界從5000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讓世界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真正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真正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本質要求,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堅持正確指導思想。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開展中華文明研究和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等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重要部署,指引中華文明歷史研究、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就。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在202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明了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的重大意義、工作重點和未來戰略任務,是我們做好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工作的基本遵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們必須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最終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著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要改變這種現狀,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過程中,首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坝宋鹨?,必先自信”,中華文化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本質屬性在于中華文化立場。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是高度文化自信的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千年之精華、蓄百世之流芳,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讓世界理解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發揚光大。其次,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通過構建鮮活生動、緊貼實踐、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最后,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敝腥A文明故事就是最好的中國故事。講好中華文明故事,要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求大同等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展現如我們所愿也如世界所期的可信、可愛、可敬的文明大國形象。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當前,我國國際傳播工作中仍存在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自主性不強、傳播預期與效果偏差較大等困境。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是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重塑全球傳播秩序的探索實踐,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首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其次,要創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借助新媒體時代“融合”發展趨勢,以及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 5G 等新技術帶來的豐富國際傳播方式,把握媒體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契機,充分釋放媒體融合的賦能效應,全面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人類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類進步的真義在于互學互鑒。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態度和原則。首先,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多彩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其次,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平等的,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世界上每種文明都具有與其他文明不同之處、獨到之處,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大的障礙。最后,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文明是包容的,人類創造的每一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都是獨特的。文明之間要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被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人類文明只有通過交流交融才能破解“文明沖突論”,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要深化國家之間的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廣泛吸收借鑒各國文化優秀成果,以中華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發展之路,更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陳彥輝/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宣傳部部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